近年来我国工业、通信业快速发展,整体素质明显改善,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,信息通信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。
他说,对土壤污染,应该设定特定的干预水平,在超过这个污染阈值时,就应该采取治理行动,清除污染。中国铅产量占比巨大,因为拥有大量的电池厂(特别是用铅量很大的铅酸电池厂)和铅冶炼厂,中国铅污染的尺度远大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。
今年4月初,美国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进口的大米被爆铅严重超标,震惊英美媒体。美国自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(NRDC)律师戴维莱纳特对中外对话说。要寻找出路,也曾经历严重铅污染的美国,能否效仿?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,情况和中国相似。在70年代末,美国采用了新的发展模式,大约历经10年,有了明显的好转。对处在发育期的儿童,铅毒更可能导致智力下降和行为异常。
戴维莱纳特认为,对中国来说,良好的管理规范和标准,是长远的考虑。2012年广东仁化37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,据羊城晚报报道,现在已经增加到了64人。由于一部分当代人与另一部分当代人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失衡,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将有失公平和偏颇。
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。顺应自然,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。资源开采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土地沉陷和破坏。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实践、不断认识的解决矛盾的过程,旧的矛盾解决了,新的矛盾又会产生,循环往复,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进步,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。
继续探索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,完善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共同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。可以说,生态文明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党首先提出的,但揭示其本质、丰富其内涵,把它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社会加以推行,则是我们党前无古人的创举。
适应国际发展潮流,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、非常规污染物控制、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,减少排放并节约排放空间。与此同时,一些中外学者陆续提出并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。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。培育节能量和碳排放量第三方核证机构,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。
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,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,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,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,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,它们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,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。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,其一经产生便与自然发生关系,并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。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水、土壤、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。
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,草原退化、水土流失、土地沙化、地质灾害频发、湿地湖泊萎缩、地面沉降、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等问题十分严峻。在城市,群众热切期盼的舌尖上的安全、清洁空气、洁净饮水、良好气候、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和健康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。
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就要五个建设一起抓,五个轮子一起转。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的确立,摒弃了传统工业社会一切为了资本增值的观念,树立了一切为了人(包括当代和后代)的全面发展的观念,加之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不是简单的守夜人,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,从而使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不但成为发展的必需,而且成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选择。
当前要加强顶层设计,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加快形成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。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,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、退牧还草等成果,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、湿地,加强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,这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。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满足程度,日益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。倡导绿色消费、集约消费,引导人们理性消费、科学消费,形成节俭办事、减少污染、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。特别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,实施乡村清洁工程,推行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,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,建设居住集中化、环境生态化、服务功能化的农村新社区。
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,未来一段时期内,各类能源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还要增加,能源、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将更加明显,粮食安全、能源安全、淡水安全面临严重挑战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,有些地方农村人口还未喝上安全饮用水,部分城镇人口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。
推动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规划,厘清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各自的责任。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,引导资源节约利用。
在历史长河中,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宇宙的匆匆过客,是资源、环境的临时托管人。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,获取有度,既要利用又要保护,促进经济发展、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的动态平衡,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。
切实保护好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区域,恢复和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,形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、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。持续开展资源短缺、环境脆弱的国情宣传和深度教育,强化全体国民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,引导人们自觉节约每一滴水、每一度电、每一张纸、每一粒粮,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新风尚,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13亿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、增速快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促进生产方式转型。
一是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。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,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,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权重,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。
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面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永恒难题,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。但从总体上看,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低下,对自然的破坏也很有限。
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才能维护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,使后代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公平机会,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。生态产品直接惠及百姓,要大力加强林地、水源、湿地、草原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,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。
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生态危机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和挑战,生态问题具有世界整体性,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,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。生物多样性锐减,濒危动物达258种,濒危植物达354种,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,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抓好重点工作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问题。
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,保障全国耕地数量、质量和农产品供给,形成既体现我国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新变化,又结合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现实状况和特点的农业发展格局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以及发展方式粗放,消耗大、浪费多,能源、资源供给矛盾变得十分突出。
加大治理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力度。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。
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绝不能走先污染、后治理的老路,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。应该指出,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,并渗透、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而不可或缺,一切发展建设都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底线。